论那分发应用的"新市集"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这年头走在街上的人大抵是有些怪异的——手里捧着个发光铁匣子走三步便要低头瞅上五回。

前些日子路过茶馆听见几个穿洋装的年轻人议论:"这应用市场端的讲究..."我不由得驻足细听。

"要在某某商店上架须得三七分账""那审核老爷们的规矩好没道理"...我望着杯中浮沉的茶叶梗子忽然想起咸亨酒店孔乙己争辩茴香豆"茴"字写法的光景。

市井里的应用货郎

(注:那摆满各色应用的货摊上蹲着几个戴瓜皮帽的掌柜)

现下所谓的应用分发平台倒像极了旧时的当铺:开发的后生们捧了心血熬成的程序去门前排着队那柜台后伸出只青筋暴起的手——先抽三成利钱说是"场地费",再扣两成唤作"推广金",末了还要在你门前挂个木牌写着"此物可疑"。你若问起缘由那声音便从高高的柜台后飘下来:"规矩如此。"

年号税赋名目
宣统三年"厘金捐""落地税"
壬寅年冬月"技术服务费""渠道分成"

"你改悔罢!"
——某审核员批语

  • "霸王条款"新解:
  • 要上架先签卖身契三十页有余
  • "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
  • 提现需凑够十两银子整数
  • "优化建议":先充五十贯推广费试试

(诸君莫笑这算法推荐倒比衙门里的师爷还精三分)
譬如张三开发了个记账本儿才放上去三日便被李四仿了去换个颜色竟成了新品那些个掌柜还帮着吆喝:"此乃创新改良版!"

开发者王二麻子曾对我叹道:"辛苦三月不如人家换个图标来得快"
——这话我却是不信的毕竟他总穿件掉色长衫连云服务器都租不起...

四记怪现状:

  1. 同个物什在不同店铺卖价相差十倍有余
  2. 后台自启谓之曰"智能唤醒"
  3. 要读你通讯录方肯工作
  4. 九岁孩童也能借爷爷名头充值千金

[按] 前日见报载某地小儿误触屏幕竟购得百石米面这等奇事放在二十年前是要当聊斋讲的如今倒成了寻常新闻。

> 救救孩子...


夜已深了窗外的霓虹灯仍不知疲倦地闪烁着我想起少年时在鲁镇看社戏的光景——那时戏台是搭在空地上的谁都能站着看如今这数字戏台却要用金砖垒起门槛那些敲锣打鼓的角色也不叫角儿改称什么KOL了。

呜呼我说不出话
只望后来者能在这赛博市集里寻条活路去
一九二六年早春某夜于未庄西头机房
——迅哥儿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