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测分发平台的浮世绘

夜幕笼罩着这城里的写字楼格子间时,"移动互联网"五个字倒像极了乡绅祠堂门楣上的金漆匾额。
程序员们盯着闪烁的屏幕敲打键盘的模样
倒像是给地主老财扛长工的佃户——左不过是将自家种的稻谷换成旁人碗里的白饭。

格子间夜色

前些日子路过中关村的咖啡馆
听见两个戴圆框眼镜的青年正争论着什么:
"TestFlight审核周期太长"、"蒲公英又限流量"、"Fir.im的统计功能鸡肋"...
这使我想起故乡的润土在海边沙地上看守西瓜田时
为刺猬偷瓜与猹吃豆的事发愁的神情。

  • 2015年: 传包靠邮件 签名如猜谜
  • 2018年: 二维码满天飞 版本乱似麻
  • 2023年: 自动化流水线 证书比命贵

"这世道终究是吃人的!"

某日见着位独立开发者
他的眼窝深陷得像未名湖畔的石窟:
"辛辛苦苦开发半年
临到内测却要在二十八个平台上传包
不同渠道的用户反馈散落在十五个群组里..."
这光景让我想起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柜台前排出九文大钱的场景。

平台名目克扣手段
"企业签名"服务商证书月月掉 续费日日催
"极速分发"运营商免费试用后暗藏天价账单

忽而想起《狂人日记》里的话:"从来如此便对吗?"
那些标榜"SaaS创新"的平台商们
不过是将早年衙门里的师爷换成穿连帽衫的程序员——
本质上仍在收着过路钱:安装量要抽成
日志查看按次计费
崩溃统计分级收费...

某新锐平台创始人在融资路演时宣称:
"我们要做测试领域的支付宝!"

觉醒者剪影

深夜读报方知国外有个叫HockeyApp的物什被微软收了去
国内的模仿者们便像雨后林间的蘑菇般冒出来——可惜多是毒蕈。
真正的解药或许藏在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里:王掌柜若活在当世
大约会支起个茶摊供人传包论道而不收茶钱罢?

   开发者宣言:
   吾辈当建立:
   - 去中心化的P2P分发网络
   - 开源可审计的统计系统
   - 开发者自治联盟
 

尾声

晨光熹微时瞥见地铁口张贴着新平台广告:"永久免费!不限流量!" 那鲜红的字体活像蘸了人血馒头蒸腾的热气。
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的光明?


本文作于移动互联网大潮席卷之时
望后来者鉴之慎之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