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那"新式茶馆"的生意经

近来京城里开了许多新式茶馆。

门口挂着"内测分发"四个鎏金大字幌子,往来多是些穿短褂的后生,怀里揣着会发光的铁盒子,嘴里念叨着"用户体验""灰度发布"之类的新词儿。掌柜的站在柜台后头,眼珠子在玳瑁圆镜片后头转得飞快,手指在算盘上噼啪作响。

这茶馆最奇处,乃是把茶水分作三六九等。头一等的唤作"尊享版",装在描金青瓷盏里;次等的唤作"尝鲜版",用的是粗陶大碗;最末等的干脆唤作"乞丐版",竟用破瓢盛着。

"客官若要品茶,"那跑堂的斜睨着眼说,"须得先交投名状——要么在门前石狮子前磕三个响头,要么留下生辰八字供我等差遣。"

某日见一布衣书生在门前徘徊,手里攥着个油纸包,说是自家酿的新酒要来试卖。"这位爷,"跑堂的拿鸡毛掸子挡着门,"咱们这儿只收茶博士认证过的茶叶。"书生打开油纸包辩解道:"我这酒虽粗糙,却胜在原汁原味..."话未说完就被推出门外。

清末茶馆旧照
图:光绪年间老茶馆实景

那边厢雅座里几位穿洋装的公子哥儿正把玩着琉璃盏。"张兄这款新茶甚妙!"戴金丝眼镜的少爷呷了一口,"只是杯底怎的有几粒砂子?"被唤作张兄的忙赔笑:"这是特意保留的原生态体验..."众人哄笑间又饮尽三盏。

丙午年各茶馆运营实录
上等席普通席
准入门槛白银五十两/月免费试饮三日
反馈周期"即时响应""静候佳音"

"这些个新式茶馆,"街角卖糖人的王老汉边捏面人边说,"和当铺倒是亲兄弟——一个收抵押物时笑脸相迎,一个要赎回时便换了嘴脸。"他手下的孙悟空面人正做出抓耳挠腮的模样。

四·冷眼旁观录

"这新时代的门槛啊..."老翰林捋着白须长叹...
署名:旅沪散人周豫才 甲子年荷月于四马路亭子间

*本文草成之际...忽闻窗外有小儿诵诗声:"二维码里乾坤大..."不禁哑然失笑。


※本文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本文字数统计:约一千二百言]
校注者按(民国二十三年补记)

此文初刊于《申报·自由谈》副刊...编者曾收到某书局抗议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