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惠赠"之祸

近日坊间忽兴一物曰"免费分发",其名甚美若仙醴琼浆。细察之原是些新式买卖人的戏法:将各类软件捆作一团抛与众人拾取﹐恰似旧时天桥卖艺的将碎铜烂铁往台下抛洒﹐引得观者争相伸手﹐倒忘了那铜钱上沾着几多尘泥。

这光景倒教我忆起乡间庙会时节﹐商贩们总爱将糖块裹上彩纸掷向孩童堆里。小儿们蜂拥抢夺时﹐谁曾留意摊主早支起数丈长的幌子﹐上书斗大"童叟无欺"四字?只是那糖块终究要黏在齿缝间发酸﹐正如这些个所谓"免费"的玩意儿总要在后槽牙处硌出些血丝来。

友人某日携一平板电脑来示我﹐说是从甚么平台得来不费分文。"你看这导航软件﹑修图工具﹑游戏应用应有尽有",他指着满屏花花绿绿的图标笑得像捡了元宝,"如今世道当真不同了"。我细细端详片刻﹐忽见某处暗角蜷缩着蝇头小字:"允许读取通讯录及相册内容"。心下暗惊这哪里是馈赠宝物﹐分明是披着锦衣的夜叉要来勾魂索命。

"白吃的馍馍最硌牙",街市老话诚不我欺也。

前日与报馆同仁闲谈得知真相:原来那些个慷慨施舍的平台背后藏着数十条黑黢黢的暗道。"你道他们真做善事?"同仁啜着苦茶冷笑,"每装一个应用便要在你裤腰带上多拴一根铁链——今日取你生辰八字﹐明日盗你账户私密﹐待七魂六魄都教人攥在手心里了还当自己得了便宜"。这话教我想起江南水乡那些个放印子钱的﹐最初也是捧着蜜罐子登门呢。

  • 隐私数据成了秤杆上的砝码
  • 使用习惯化作账房里的算珠
  • 个人信息变作典当行的死当
(插图:现代数字捕快正往民众项间套数据枷锁)

末章

夜半伏案时忽闻窗外传来梆子声﹐恍惚又见三十年前街巷里挑担叫卖的小贩。"磨剪子嘞——戗菜刀——",那悠长的调子里透着明明白白的买卖规矩:银货两讫各不相欠。

旧时买卖今朝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