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套壳"之術

近時市井多見所謂"網站封裝"之術者﹐販夫走卒皆以爲奇貨可居﹐然吾觀其本質﹐不過如鄉人裹粽葉以充佳餚耳。白皮書云﹕"三行代碼即成APP"﹐聞者無不拊掌稱妙﹐殊不知此乃屠龍術之末流也。

某日見街邊販卒手持'一鍵轉APP'招牌吆喝狀

往昔工匠造屋﹐必先築基於磐石之上。今之所謂技術新貴﹐竟將茅草屋裹以金箔示人﹐謂之曰﹕"此乃瓊樓玉宇也"。諸君試思﹕若將民國報館之鉛字活版悉數拓印於帛紙之上﹐便妄稱發明新式印刷機耶﹖

"速成之法最易腐人心智"—《且介亭雜文》有言

舊法新術
鑿井而飲買瓶裝水謂之創新
秉燭夜讀手機背光自誇博學
精研算法"封裝大法"號稱智能
嗚呼!時人竟以包裝為圭臬矣!
  • 其一曰︰偷梁換柱之技盛行
  • 其二曰︰技術空心化愈演愈烈
  • 其三曰︰青年才俊誤入歧途
  • 其四曰︰行業根基漸被蛀空

      有識之士嘗言︰互聯網本該是開窗破壁的利器﹐而今卻成了某些人打造信息牢籠的工具。[注]某海外學者2023年研究報告指出﹕套殼APP用戶留存率平均不足原生應用的三成。

      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時代似乎又至
      技術浮誇風較當年畝產萬斤更甚
      所謂創新不過是把舊酒裝進新瓶
      卻在資本市場賣出百年陳釀的價錢
      ——仿魯迅體打油詩《詠套殼術》
      
      
      

      憶昔在紹興學堂習得算學時先生曾言︰真功夫須得沉潛反覆。No shortcut to excellence., 今觀市面所謂"顛覆性創新" , 實則多是這般偷工減料的把戲。


      昨日見後生晚輩熬夜調試套殼框架不得解﹐竟比從頭開發更費周章﹐不禁莞爾。


      最後仍要奉勸諸君﹕與其沉迷包裝術的花拳繡腿﹐不如老老實實磨煉真本事。畢竟技術之道無捷徑可循。, 望後來者勿再蹈此覆轍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