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那铁盒中的新魂灵

近来总听得街头巷尾议论"App封装"的声响﹐那些个青皮后生捧着方寸铁盒手舞足蹈﹐倒教我忆起幼时乡人围着西洋镜惊叹的光景了。

"先生可知?如今将网页套层壳子便能充作应用﹐真真是省却万千功夫!"

某日学堂里的短衫学生这般向我讨教﹐眼瞳里燃着新派学子的炽热。我望着他掌中那泛着冷光的物什﹐忽觉这世道变得愈发奇诡——分明是往昔在茶馆听评书时见惯的戏法把式﹐怎地套上层洋名头便成了不得的发明?

一丶套中人

所谓封装之术﹐大抵如裁缝给旧衣缀新边罢?取那现成的网页作里子﹐裹上些唤作"壳程序"的面料﹐缝几枚通知钮扣﹐钉两粒推送补丁﹐竟也敢称是新裁的锦袍。

开发者宣言:"省却原生开发的苦役!三刻钟立成应用!"这呐喊里分明透着焦躁——像极了咸亨酒店里赊酒吃的孔乙己﹐急着拿茴香豆充数待客。

二丶速朽之道

前日见某书局赶制年画般量产应用:这边厢《论语》注疏尚未校毕﹐那边厢已生出《弟子规》带天气时辰的奇巧程序;前脚刚听闻佛经讲解软件问世﹐后脚竟瞥见将《狂人日记》拆分作百八十段供人日签的荒唐事。



这般拼凑出的物什活脱脱像未庄赵老太爷的寿材——外头漆得锃亮﹐内里早爬满白蚁。

三丶魂兮归来

昔年雕版印刷 需匠人呕心沥血 计工本三十又二年
今时套壳之术 如野狗撒尿圈地 三分二十秒立就

我常疑心这等速成的把戏终要害了后生:少年郎不再耐烦打磨技艺‚就像阿Q摸惯了尼姑庵的粉墙‚便再不肯正经营生。

夜半忽闻窗外有悉索声‚推窗见几只硕鼠正搬运代码残片‚不觉哑然——原来这封装之术倒养活不少寄生之辈。 更可怖是观者竟也习以为常:众人捧着这些个半死不活的程序‚倒像闰土捧着香炉般虔诚‚浑然不觉手中物什不过是包了糖衣的陈年丹散。 或有清醒者质问:"这等应用与网页何异?"即刻便有帮闲跳出来念咒:"汝等腐儒懂甚创新!此乃互联网思维再造经典!" 呜呼!当年假洋鬼子举着哭丧棒高喊革命‚如今这班人举着智能机叫卖文化快餐‚倒也堪称百年轮回。 我曾见老字号茶肆为赶时髦将紫砂壶封在亚克力盒中出售‚美其名曰"传统工艺现代化包装"。那些个套壳应用与这亚克力囚笼中的茶壶有何分别? 最可叹少年人手指在玻璃屏上划得飞快‚眼中却失了昔日读书郎捧卷时的光芒——他们读的不是圣贤书而是弹幕语录‚临的不是碑帖而是九宫格输入法。 或有人说:"先生太过守旧!新技术终要淘汰旧事物。"此言差矣!淘汰与造假岂能混为一谈?马车被火车取代是因后者更快更强‚岂是给骡子套个汽笛便冒充火车的勾当? 真正的创新当如大禹治水顺势而为:观那些潜心改进算法优化体验的匠人方值得敬佩;至于将他人心血胡乱打包贩卖之辈不过是文化买办的新变种罢了! 夜深搁笔时忽见案头镇纸下压着早年手抄的《嵇康集》影印本墨迹斑驳处似在冷笑:两千年后子孙竟连正经做学问的气力都丢了么?
癸卯年荷月于沪上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