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造物"之术

近来市井间忽兴起一种营生名曰"封装平台",商家谓之能教三岁小儿成匠人、教屠户烹龙肝凤髓。我本不谙此道的人却也听得耳朵生茧——原是些把他人做好的饭食裹上自家荷叶便当新粽卖的勾当。

江南旧时织机坊

记得光绪年间江南织造局引进西洋机器时颇有些趣闻:原本精于缂丝的匠人竟对着铁疙瘩掉下泪来——那铁梭子来回穿梭比最灵巧的绣娘还快三分。"这物什好则好矣,"老师傅摩挲着冰凉的机括叹道,"只是经它织就的缎子再不见针脚里的心事。"如今看那些个app封装工具倒像极了当年的铁梭子。

某日路过城西新开的"极速工坊",见门前贴着告示:"无需识字也能制app!午前下单申时出货!"。这教我想起东街王铁匠打犁头的营生——现今农人都去洋行买德国钢犁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看这快字里藏着的倒是商贾们的算盘珠子响。"茶馆里戴圆框眼镜的青年拍着桌子嚷嚷,"他们教人把现成的模板当积木摆弄就说是创新..."话未说完就被邻桌穿西装的掮客冷笑打断:"先生这般清高何不去深山结庐?"

夜深对灯细想此事:大抵这世上的进步总伴着旧物的消亡罢?从前雕版师傅要十年才能练就一手反刻绝活儿如今油墨机器半日能印千张;从前郎中辨症须望闻问切现在往仪器前一站便出方子。

往日手作今之封装
工期三月余三时辰
价银五十两起五钱即得
"魂灵"在否?诸君自辨之...

偶见某学堂贴出告示招收app速成学徒班招生简章:首月学拖拽组件次月习模板嵌套第三月便能接单营生。"这和当年义和团画符咒有什么分别?"老友张先生在邮局拍电报时忽然冒出一句惊人之语,"都是借些自己也不明白的神力唬人。"说罢又埋头研究他那永远发不出去的摩斯密码去了。

组件堆叠如积木

"您这话未免偏颇!"穿洋装的年轻掌柜在商会上振振有词:"我等正是要让寻常百姓也能享用科技之利!昔日只有翰林院能藏的典籍现在茶馆伙计也买得起..."话音未落被角落里沙哑的声音截断:"老朽只问一句——那些封在罐头里的吃食可有灶火气?那些模子里扣出来的文章可有墨香味儿?"

[后记]

昨夜雨疏风骤时忽想起幼年临《兰亭序》的情景:夫子说须得枯笔处见筋骨湿笔处显血脉方为上品。今晨见街边孩童拿印刷字帖描红突然惊觉——原来我们早就在各个行当里做着类似app封装的活计了。

——仿狂人日记体 癸卯年荷月记于沪上亭子间

*注:文中插图皆取虚拟路径存意而已非实指某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