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那网站封作App的勾当

近来坊间忽盛行将网页裹了层皮囊便唤作App的把戏﹐我本不欲多言﹐然见得那"科技"二字竟被如此糟践﹐不免要写些文字以正视听。

一丶所谓创新不过是新瓶旧酒

那些个互联网作坊里的小伙计们﹐大抵是失了钻研真本事的心思﹐倒学会些偷梁换柱的法子──将网页套上个WebView的壳子﹐再抹些Material Design的白粉﹐竟就敢说是"原生应用"。这情形恰似那前清遗老给辫子裹了西洋帽便道是新派人物﹐实则骨子里还是老朽一套。

"这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然如今这路上尽是拾人牙慧之徒

此类勾当有三宗罪:

  • 欺世盗名之罪:教那不懂技术的百姓误以为是甚么了不得的新物事
  • 虚耗资源之罪:平白占去手机十数MB空间却无甚功用
  • 辱没匠心之罪:寒了那些真正做原生开发匠人的心肠

二丶看客们的癫狂追捧

更可悲的是看客们竟也乐得捧场──下载个App仿佛得了什么勋章似的要在朋友圈里炫耀。"你瞧我这手机装了二十八个应用呢!"这话语里透着股子阿Q式的得意劲儿。

原生应用套壳应用
启动速度如脱兔似老牛破车
交互体验丝般顺滑卡若生锈门轴

三丶揭开皇帝的新衣

// 所谓创新不过数行代码
WebView webView = new WebView(context);
webView.loadUrl("https://old-website.com");
// 如此便成了个新App

注:此乃安卓平台典型实现方式之一二。

"革新者"们的狡辩说辞:

  1. "此乃渐进式增强之道也"(实则偷工减料)
  2. "用户习惯需逐步培养"(实则是自己懒怠)
  3. "跨平台乃大势所趋"(实则是半吊子功夫)

四丶救救真正的技术创新罢!

我总记得当年在仙台学医时见过的人体标本﹐虽已失了生气却仍存着真实肌理。而今这些套壳App倒像是蜡像馆里的假人──乍看栩栩如生﹐细察方知都是空心蜡块。

诸君若真有革新之志﹐当从根本处着手。
要么潜心研习Swift/Kotlin写出真材实料的应用
要么在WebAssembly等新技术领域开疆拓土
断不可再做这等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


后记:关于辨别之法

列位若欲识破此类伎俩﹐不妨试这三招: ①查看应用权限是否仅需网络访问
②尝试断网使用时是否完全瘫痪
③长按文字能否触发网页选择功能 若三者皆中‚则必是套壳无疑矣! 本文由独立思考者创作于1926年冬月廿三·请勿机器仿写 (注:本文共计1237字·遵循要求未添加全局CSS样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