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那新式的'纸包'(app打包软件)
论那新式的"纸包"
一
近来街市上忽兴起些打包物件的营生,"App"二字挂在众人嘴边竟像裹了蜜似的甜腻。店家们支起各色招牌:"极速封装"、"一键生成",更有甚者标榜"三岁孩童亦能造软件",直教人想起那旧时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郎中。
"这世道总归是轮回的罢!"昨日在茶馆听得个穿长衫的老先生拍案叹道,"当年洋务运动讲'师夷长技'尚需十年寒窗苦读方得皮毛如今年轻后生竟在键盘上敲打几回便自称'开发者'了!"
二
我曾亲眼见那城南王记裁缝铺的小学徒阿贵也做起了这等生意:白日里给客人量体裁衣的手指头到夜里便在屏幕上划拉起来将他人辛苦写的代码东拼西凑打个包裹次日便敢在集市上叫卖说是自家独创的什么"智能穿衣镜App"。前日里李大娘贪便宜买了去结果穿衣镜里照出个马面牛头的怪物来吓得跌坐在地至今还吃着安神丸。
三
这些打包工具最妙处在所谓"模块化设计"。好比将文章拆成起承转合四块模板读书人只需往空处填字便可号称作家了——这倒使我想起科举时代那些贩卖八股范文的书贩子连那之乎者也的位置都预先留好了空格。
- "登录模块": 原该是门户所在却成了偷儿暗门近日城西赵家米铺的账本正是从这处漏洞被人摸了去
- "支付模块": 明面上写着银钱两讫背地里倒有七八个钱眼子往不知名的口袋漏铜板
- "广告模块": 恰似旧时走街串巷的货郎担走到哪处便把铃铛摇得震天响直教人心烦意乱不得安宁
*笔者按:上月广济堂李掌柜贪图便宜使用某打包软件制作的问诊App后竟出现二十三位病患同时被诊断为怀胎七月的奇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