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之困——兼谈"套壳"术

近日里听得些后生议论移动应用的制作法门,"封装"二字挂在嘴边竟成了时髦话头。
我本不惯理会这些新派物事——正如当年看那留声机也总要皱眉头——但转念思忖:这世间的道理原是相通的。
就像乡下人赶集卖糕饼要用油纸包裹严实才不致散落,"封装"云云大抵也是这般手段。

油纸包糕点示意图

却说那两大平台的衙门规矩:

  • 安卓者似市井街巷任人摆摊设点
  • 苹果者如深宅大院须得三叩九拜

"尔等若要通吃两处营生",便有掮客递上所谓的跨平台框架。
这倒令我想起绍兴城里那些专做西洋镜的匠人——玻璃片儿镶在雕花木匣中便说是法兰西的珍玩。

Android APKiOS IPA
签名机制市集招牌随意挂官府印章不可缺
分发途径终是商贾要收过路钱银的

"套壳术"究竟如何施展?且看这般步骤:

将网页代码塞进名为WebView的布囊
再涂抹些原生接口的金漆
最后盖上各色证书的火漆印

这番操作倒与旧时书贩子重订古籍的把戏相似得紧——封面换作烫金的宋版书样式
内里仍是坊间粗制滥造的刻本。

有人辩曰:"此乃权宜之计!君不见小本经营如何做得两套衣裳?"
这话听着耳熟得紧——仿佛二十年前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后生说辞。


  
  

这一串符咒般的代码背后藏着多少敷衍与无奈?好比穷书生在八股文中夹带私货。

五·余论

末了忽然想起章太炎先生评点古文字的话来:"形虽似而神已非"。当今这些个套壳应用
倒像极了古玩市场里的赝品字画——远看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凑近了细瞧却是拙劣摹本。

诸君莫要笑我守旧顽固
这技术的演进何尝不是面照妖镜?照见的是急功近利的众生相。

癸卯年秋于沪上书斋灯下草就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吧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