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所谓"封装"之术

  这年头常听得人说要将网址裹进APP里的事体了——仿佛春蚕作茧般层层裹挟着——倒教我生出些疑惑来。街市上的看客们捧着方寸荧幕手舞足蹈的模样总教人想起阿Q画押时的情形:手指蜷曲如枯枝般颤巍巍地戳向那虚无的圆圈。

一 世相百态中的"套中人"

  某日路过茶馆时听得两位后生高谈阔论:"只需三步便将网页封进壳里!""这法子可比商鞅变法还快当!"他们眼里闪着如闰土初见钢叉时的光。"改头换面便成了自家物什。"这话却教我脊背发凉了——当年赵太爷府上的门房不也是这般把路人衣裳剥去改作自家袍褂的么?

  • "工具名唤Cordova者..."
  • "又有Electron之流..."
  • "不过套个WebView的皮囊..."

  且看那些所谓的教程罢:先是把网页原样抄录下来装进匣子——正如孔乙己蘸着酒水在柜台上写茴香豆的"茴"字;继而抹些脂粉描几道眉——活脱脱豆腐西施捏细了嗓门学城里小姐做派;末了竟要盖上自己的名号招摇过市——倒似假洋鬼子在辫子上系根红绳便说得了革命真传。

二 套中世界的荒诞剧

  某君新近做了个天气网站的套壳APP。"比原网页臃肿十倍不止!"他却振振有词:"今人哪个不爱在桌面摆满瓷瓶?即便插的是狗尾巴草也要装在钧窑里。"这番道理教人想起未庄的女人们——宁可饿着肚皮也要攒钱买条假辫子。

  

"用户数据如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权限索取倒比衙门税吏更蛮横三分。"

  

"耗电量堪比油灯下抄经的老童生。"

  更可笑的是应用商店里充斥着这类货色:天气预报要套三次壳才肯示人;新闻网站非要在APP里藏个浏览器方显能耐;就连街角王婆的烧饼铺子也要做个套壳程序才称得上体面。"这世道终究是要在茧房里闷死的。"祥林嫂若活在今日怕是要对着手机絮叨她的阿毛了。

三 铁屋子外的月光

  前日偶遇留学归来的夏家少爷说:"西洋早有Progressive Web App这等妙物。"细问才知原是让网页生出三头六臂的本事:离线可用如老账房随身算盘;推送消息似更夫巡夜梆子响;添至桌面竟与原生应用无异。"这才是真革命!"他说话时眼里的光倒教我想起藤野先生修改讲义时的模样。

             
新旧交替对照表
套壳APP进步应用
存储空间占用  >100M  <1M   更新方式      重装整屋    补窗纸    用户隐私      开膛破肚    门户紧闭        

    然则市井间仍多是埋头造壳之人:或是贪图应用商店分发的便利——恰似科举时代读书人为求功名硬要把策论塞进八股框架;或是觊觎推送通知的特权——与半夜翻墙入户贴小广告者何异?更有甚者专为收集用户数据而为之——分明是华老栓拿人血馒头治病的心思!     

四  破茧之思

    

    前清洋务运动时张之洞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今这做派倒成了"网页为体APP为用"。>可叹国人总爱在这些表面功夫上打转:好比给孔乙己的长衫钉上铜纽扣便说是维新改制;给九斤老太的裹脚布绣上金线就称与国际接轨。
    某夜观天象忽有所悟: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已十年有余,"原生应用"之说本是苹果谷歌定下的规矩。>我们何苦要做这削足适履的东施?当年钱玄同劝人拆掉铁屋子尚需时日何况今日?也许待到量子计算普及之日这些争论都会化作笑谈正如现在看缠足辩般荒谬。     


    

    写至此处窗外忽传来卖馄饨的梆子声抬头看钟已是寅时三刻罢笔之际又想起章太炎先生的话:"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诸君若觉此文乖谬那便当是狂人呓语罢!     
      癸卯年荷月于沪上书斋灯下     
    迅  顿首     
    注:文中涉及技术术语皆经过艺术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论那'新式长衫'般的封装术(web页面封装app)
下一篇 论'封包'之术——且说苹果园中事(封装app苹果)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吧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