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码牢笼

铁幕下的代码戏法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这世道的。

京城胡同口新开张的西洋镜铺子总围着些闲汉看热闹。
说是能隔空传影的西洋景儿装在小黑匣子里头。
那匣子不过巴掌大却藏着万千世界
街头巷尾的男女老幼捧着这物事时
倒像是被摄了魂去。

空图

某日与友人吃茶谈起这新鲜物事
方知此乃唤作"在线应用"的奇技淫巧
那包裹在花哨图标下的原是层层叠叠的封包
恰似缠足妇人的裹脚布
一圈圈裹着见不得人的腌臜勾当。

某报载流量去向表
社交类短视频类购物类
日均30亿次45亿次18亿次

这些个劳什子应用暗地里做的营生实在骇人:

  • 每敲三五个字便要往云端送信
  • 夜间熄灯后仍在暗处传递密报
  • 位置踪迹分秒不差尽收囊中

(注:某科技论坛内部会议纪要摘录)

"加密?防篡改?"我常听那些留洋归来的后生这般吹嘘。

POST /api/v3/tracking HTTP/1.1
Host: app.company.com
Content-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X-Secret-Key: **********
{"lat":39.9042,"lng":116.4074,"timestamp":1629986400}

(某抓包软件截获的数据样本)[1]

这等把戏与衙门里飞檐走壁的梁上君子何异?不过披着件体面衣裳罢。

"救救孩子......"

那些蒙童尚不知晓自己早成了待宰羔羊
稚嫩的手指划过屏幕便签下卖身契书
十年二十年后翻将出来
竟连祖宗八代的底细都叫人摸了去

[1] 数据来源自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此文成于辛丑年腊月深夜煤油灯下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吧

微信扫一扫打赏